次北固山下全诗赏析
“春江潮水连海平,海上明月共潮生。” 诗歌开篇即描绘了长江下游潮水与大海相连,明月冉冉升起与潮水一同涌来的壮阔景象。此句以广阔的视野,寥寥数语勾勒出春夜的勃勃生机,为全诗奠定了宏伟的基调。那倾泻而下的月光,仿佛给浩瀚的江面披上了一层银色的薄纱,与翻涌的潮水交织,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画面。“滟滟随波千万里,何处春江无月明。” 潮水浩荡,月光如水,这光景无处不显露着春的活力。月光追逐着波涛,绵延千里,无论是长江的哪一段,都沐浴在这温柔的月色之中,点缀着春的绚烂。这不仅仅是景色的描绘,更是诗人对生命力澎湃的感悟,对春日无限生机的赞美。
“江流宛转绕芳甸,月照花林皆似霰。” 诗句转而描绘江岸的景致,江水蜿蜒流淌,环绕着鲜花盛开的草地。月光洒落,将花林映照得如同点点繁星,又似晶莹剔透的雪花。这细腻的笔触,将静态的景物赋予了动态的美感。花团锦簇,月光如洗,宛如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花园。此情此景,不由得让人心生对这片土地的热爱,也暗含了诗人身处异乡,对故乡的深深眷恋。那如雪般的花瓣,在月光的映衬下,更显纯洁与娇美,与江水的温柔缠绵,构成了一幅唯美的江南画卷。
“空里流霜不觉飞,汀上白沙看不见。” 诗人进一步将视线投向更远的空中和水边。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寒意,仿佛流动的霜露,让人不自觉地感觉到它的存在,却又捕捉不到它的踪迹。江边的白沙在月光的笼罩下,与周围的景物融为一体,几乎看不清它的轮廓。这种写景的手法,高超而细腻,将无形的寒意和迷蒙的月色巧妙地结合,营造出一种空灵、飘渺的意境。诗人似乎沉浸在这份宁静与朦胧之中,忘却了时间的流逝,只剩下心灵的涤荡与升华。
“沙上并禽相对语,月照渔村一望空。” 诗的结尾,诗人将目光投向了江边渔村。夜色渐深,江沙上栖息的鸟儿仿佛还在低声细语,月光照耀下的渔村显得格外宁静,一派空寂的景象。这寥寥数语,却勾勒出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却又宁静致远的画面。诗人用“空”字来形容渔村,并非真的空无一物,而是指远离尘嚣的宁静与平和。这种宁静,在诗人看来,或许是一种难得的解脱,也或许是触发内心深处乡愁的引子。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意境、精炼的语言,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体悟。
元代书画家、诗人萨都剌简介
萨都剌(约1272年—约1355年),字天锡,号直斋,其家族原籍西域,后迁居雁门(今山西代县)。他是一位在元代享有盛誉的诗人、书画家。萨都剌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,对文学、绘画、书法都有着深厚的造诣,被誉为具有“虎卧龙跳之才”。然而,在那个时代,科举制度的局限性使得他难以通过正常的途径实现政治抱负。因此,尽管才华横溢,他的人生道路却充满了坎坷,不得不通过商业来谋生,过着艰辛的日子。
萨都剌的诗词作品数量虽不算庞大,但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。他的作品风格雄健而又不失清丽,既有描绘山水风光的壮丽,也有抒发个人情怀的细腻。他善于通过诗歌来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社会的洞察。他的诗集《雁门集》便是其文学成就的集中体现,因此他也被誉为“雁门才子”。萨都剌的一生,留下了近八百首诗词,内容丰富,涵盖了山水、宫廷、怀古、伤今等多个主题,深刻反映了个人命运与社会变迁的交织。
萨都剌的代表作之一便是《念奴娇·登石头城》。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,描绘了石头城的历史沧桑和个人情怀。词中,“石头城上,望天低吴楚,眼空无物”开篇便营造出一种辽阔而又苍凉的意境。他望着远方,只见天低吴楚,万物仿佛都消失在视野之外,唯有历史的残迹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如今的寂寥。接着,词中又描绘了“蔽日旗帜,连云樯橹,白骨纷如雪”的战争场景,将昔日的金戈铁马、血腥杀戮展现得淋漓尽致。而“一江南北,消磨多少英雄”则点出了历史的无情,多少英雄豪杰都已被时间的长河所冲刷。随后,词风一转,描绘了“伶仃避暑离宫,东风辇路,芳草年年发”的宫廷景象,以及“斜阳无人松径里,磷火高下闪烁”的荒凉景象,形成鲜明的对比,更增添了词的苍凉感。最终,“歌舞尊前,凋敝镜里,暗换青青发”则以一种淡淡的忧伤,道出了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。整首词意境深远,情感真挚,是萨都剌艺术才华的生动体现。
萨都剌的艺术成就远不止于此。他在绘画和书法领域同样有着卓越的表现。他的画作往往融入了文人的写意精神,构图别致,意境深远。其书法也颇具功力,将文人的雅趣和个性的张力融于笔端。他的一生,虽然在仕途上不尽如人意,但却以其非凡的艺术才华,在元代的文化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成为后世所景仰的艺术大师。
寒菊新诗寒菊古诗的翻译加赏析
寒菊
(宋)郑思肖
花开不并百花丛,自力疏篱趣未穷。
违心枝头抱香去世,何曾吹落冬风中。
【翻译】
你(寒菊)在秋天盛开,从不与百花争艳,在稀疏的篱笆旁独自开放,你的情趣和品格无穷无尽。你宁愿在枝头怀抱着幽香凋谢而死,也绝不会被寒冷的冬风吹落。
【赏析】
这首《寒菊》是南宋诗人郑思肖所作的一首咏物诗,以寒菊的形象,寄托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。诗歌虽然篇幅不长,但意蕴深刻,内涵丰富。
“花开不并百花丛,自力疏篱趣未穷。” 诗歌开篇点明了寒菊的独特之处——它不像其他花卉那样追求繁盛,与百花争奇斗艳。寒菊选择在秋末冬初开放,在疏落的篱笆旁独自挺立,显示出一种孤傲不群的品格。这里的“百花丛”可以理解为世俗的繁华与喧嚣,而“疏篱”则象征着清贫、孤独,甚至是孤立的环境。即便身处这样的境地,寒菊依旧保持着超然物外的“趣”,这种“趣”是指它的风骨、情操和志趣。它不随波逐流,不追逐世俗的繁华,反而能在寂静中展现出独特的生命力。
“违心枝头抱香去世,何曾吹落冬风中。” 诗句进一步升华了寒菊的品格。诗人赋予寒菊人的意志,它宁愿在自己的枝头,怀抱着芬芳,静静地凋零,也不愿像那些经不起风霜的花朵一样,被凛冽的冬风摧残,随风飘落。这里的“抱香去世”是一种高洁的象征,代表着一种坚守,一种对自身价值的维护。它宁愿保持自身的纯洁与芬芳,直到生命的终结,也不肯屈服于恶劣的环境。而“何曾吹落冬风中”则是一种强烈的反问,带有对寒菊品格的赞美和对那些随风飘零者的鞭笞。这句诗充分展现了寒菊坚韧不拔、宁死不屈的精神。
郑思肖身处南宋末年,国破家亡,身负国仇家恨,他以寒菊的形象,象征着那些在乱世中坚守民族气节、不屈服于外敌的爱国志士。寒菊在严寒中傲然绽放,不畏风霜,这正是诗人内心写照的体现。它所象征的,是面对黑暗势力,依旧保持独立人格和高尚情操的顽强生命力。整首诗语言朴实,意境优美,但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爱国情怀,却足以打动人心,成为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