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

肺栓塞的成因、治疗与应对策略

肺栓塞的形成机制

肺栓塞,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,其根本原因在于血液中的固体物质形成了栓子,进而堵塞了部分或全部肺动脉。这些栓子主要分为血栓源性和非血栓源性。其中,绝大多数血栓源性栓子发源于腿部或盆腔的静脉系统。一旦发生肺栓塞,肺部血管的正常血流受阻,可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,并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。急性肺动脉低压是常见表现,常伴随右心功能衰竭,引起肺部严重缺血缺氧,进而发展为呼吸衰竭。同时,循环系统也会受到影响,可能导致循环衰竭乃至休克。

肺栓塞的形成,归根结底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肺部血管内形成血栓,从而阻碍了血液的正常流动。这些堵塞物可能是血栓、气泡、脂肪球或其他异物,它们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肺部,切断了肺部的血液供应,导致组织坏死和器官损伤。临床上,超过90%的肺栓塞由下肢或腹腔深静脉的血栓脱落引起。因此,对于出现下肢不对称水肿,并突然伴有憋气、咯血或胸痛的患者,必须警惕肺栓塞的可能性。早期识别和干预至关重要,而抗凝治疗是预防进一步血栓形成的关键措施。

肺栓塞的治疗方法

肺栓塞的治疗方案,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具体情况而定。对于轻度肺栓塞,若仅影响到较少量的末梢肺血管,通常可采用低分子肝素或华法林等抗凝药物治疗。这些药物能有效促进血栓逐渐溶解,最终实现完全康复。然而,对于病情极为严重的急性大面积肺栓塞,即使立即送医并接受溶栓治疗,死亡率依然较高。中等程度的肺栓塞患者,则需要住院接受一段时间的治疗,并逐渐加用抗凝药物,病情有望好转。

在肺栓塞急性发作期,首要任务是使用血栓溶解剂,如尿激酶或阿替普酶等,以期尽快溶解血栓。在疾病的后期,为了进一步预防肺栓塞的复发,患者需要长期规律服用抗凝药物,例如阿司匹林、华法林或利伐沙班。对于急性肺栓塞患者,若能及时发现并进行积极的溶栓治疗,或通过导管碎栓、外科手术取栓,大部分患者可以获得治愈。对于栓子只累及肺静脉分支等较轻微的肺栓塞,有时仅需保守观察,即可自行康复。

肺栓塞的治疗核心是抗凝和溶栓。多数情况下,肺栓塞是可治愈的。但对于面积较大的肺栓塞,完全治愈的可能性则相对较低。对于小面积肺栓塞且无休克、昏迷等危重症状的患者,通常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凝治疗。而对于大面积肺栓塞,一旦出现低血压和休克等危急情况,则需争分夺秒地进行溶栓治疗,甚至可能需要实施肺动脉取栓手术。

肺栓塞的应对与护理

一旦确诊肺栓塞,患者必须严格卧床休息,这有利于心肌和肺功能的恢复。同时,吸氧是必不可少的护理措施。由于肺栓塞患者普遍存在严重的缺氧症状,适度的吸氧能够显著改善其肺功能,并保障其他重要脏器的血氧供应。此外,药物治疗是关键。一旦出现抗凝或溶栓的适应症,必须尽早实施溶栓治疗。在疾病的后期,可能需要持续服用抗凝药物,以降低血栓复发的风险。

为了防止栓子进一步扩散,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进行静脉置入支架或部署过滤器。在某些情况下,可能还需要采取介入措施,如腔内取栓,以期疏通被堵塞的肺动脉。对于急性肺栓塞患者,首要原则是绝对卧床休息,并辅以吸氧。若患者伴有明显的胸痛症状,可适当使用镇痛药物。然而,对于大面积肺栓塞或呼吸困难严重的患者,必须立即启动急性溶栓治疗。溶栓治疗通常在发病后的5天内进行效果最佳,常用的药物包括尿激酶、链激酶以及组织纤溶酶,均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。

2篇随机内容推荐
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