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果发酵发霉了还能吃吗?
可可果发芽表明其受潮,不建议食用。发霉的可可果则绝对不能食用,切勿因小失大,损害健康。
可可豆在加工过程中必须经过发酵。未经发酵的可可豆不仅香气和风味不足,而且结构发育不完整,缺乏脆性。
巧克力虽然不一定需要冷藏,但必须存放在能抑制霉菌生长的密封容器中。正常情况下,应在室温下打开包装。
可可豆荚采摘后,通常在种植区直接进行发酵。发酵是加工的关键环节。产区发酵水平参差不齐,可能存在发酵不足、过度甚至发霉的情况。因此,选择发酵得当的可可豆是制作优质巧克力的前提。可可豆的发酵处理包括将豆荚破开,在高温环境下,将可可豆与果肉堆放发酵2至8天。
通常,可可脂含量越高,巧克力味道越好。然而,纯可可脂价格昂贵且常温下不易保存,因此会添加代可可脂以提高凝固性并降低成本。代可可脂的添加有其标准,一些非常昂贵的巧克力可能全部使用代可可脂。可可液块,也称为可可或苦料。
巧克力制作流程:可可豆晒干储存后由巧克力原料工厂采购,开始加工。大致步骤包括烘焙、压碎、调配研磨、精炼、去酸、回火铸型等。
警惕食物霉菌毒素:黄曲霉毒素并非唯一威胁
一、赭曲霉毒素,共7种,其中赭曲霉毒素A毒性最强、分布最广。易污染谷物(如大米、小米、玉米)、坚果、可可、咖啡豆、葡萄干等。赭曲霉毒素A耐热性强,常规烹调难以破坏。它还会与黄曲霉毒素产生协同作用,增强毒性。
二、黄曲霉毒素,由黄曲霉菌产生,具有强致癌性。常见于霉变谷物(如花生、玉米)等。赭曲霉毒素,由赭曲霉菌产生,主要损害肾脏功能,可污染谷物、饲料及食品(如葡萄酒、果汁)。
三、霉菌毒素种类繁多,已知的有300多种,主要分为四大类:曲霉菌属、青霉菌属、麦角菌属、镰孢菌属。曲霉菌属主要产生黄曲霉毒素、赭曲霉毒素。黄曲霉毒素是剧毒的肝脏致癌物质,损害肝脏、肾脏,抑制DNA和RNA合成,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。
四、粮食中常见的真菌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、赭曲霉素、展青霉素、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、玉米赤霉烯酮。黄曲霉毒素(AFT)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,毒性强、致癌性高,常规烹调和加工难以消除。
五、黄曲霉毒素主要污染粮油食品、动植物食品等,如花生、玉米、大米、小麦、豆类、坚果、肉类、乳制品、水产品等,其中花生和玉米污染尤为严重。家庭自制发酵食品也可能检出黄曲霉毒素,尤其在高温高湿地区。
六、最常见的6种霉菌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、玉米赤霉烯酮、赭曲霉素、麦角毒素、呕吐毒素和T-2毒素。黄曲霉毒素可导致肝病(肝毒性、肝肿瘤)、致癌、致畸、出血(肠道、肾脏)、免疫抑制、生长迟缓、奶量下降。
巧克力“白霜”与“发霉”的鉴别
一、区分“白霜”与“发霉”,关键在于表面、风味和成因。表面上,“白霜”是巧克力中的油脂在高温下结晶形成的白色薄膜,分布均匀,不改变巧克力形态。而“发霉”则表现为绿色或黑色的霉斑,不规则且侵蚀巧克力表面。
二、表面、风味和成因是主要区别点。表面:巧克力“白霜”和“发霉”在外观上相似,都是白色,易混淆。但仔细观察,“白霜”通常是均匀的白色薄膜,而“发霉”是绿色或黑色的霉斑。
三、巧克力“白霜”是“可可脂析出”,通常由不当储存或温度变化引起。它会影响巧克力表面的光泽和口感,但并不影响食品安全。而发霉的巧克力表面可能出现类似白霜的霉菌,对人体有害。
四、表面有细微差别:巧克力“白霜”是细腻的白色霜状物,而“发霉”是绿色或黑色的霉斑。风味上,“白霜”几乎无味,而“发霉”则带有明显霉味,通常是不愉快的。
可可粉发霉的样子与处理
可可粉发霉后会形成白色固体。过期的可可粉绝对不能食用。可以将少量发霉的可可粉加水密封发酵,然后作为盆栽花肥使用,或与土壤混合用于家庭植物种植。可可粉按碱化工艺分为天然可可粉和碱化可可粉,碱化可可粉又分轻碱化和重碱化。
出于健康考虑,不建议饮用发霉的可可粉,因为其成分可能已发生不良变化,对身体健康构成威胁。
香气检测:新鲜优质的可可粉应有浓郁的可可香气,无霉变、酸败或其他异味。香气强度反映了原料新鲜度和加工工艺。口感测试:高品质可可粉入口即化,可可味丰富,无明显苦涩或酸味。若有杂质感或异味,则品质存疑。
有研究发现,可可粉提取物中含有的生物活性物质,如抗氧化剂黄酮类化合物,可能保护动脉免受胆固醇影响,抑制动脉疾病的化学过程。这些化合物也存在于蔬菜、瓜果和茶叶中。
纯可可粉保质期为1-3年。如果出现结块、发霉等情况,则不能食用。若未出现上述情况,即使略微过期(如两个月),品质变化不大,仍可饮用。甚至过期6个月的牛奶,若无结块等明显变质,也可饮用且味道变化不大。
一般来说,可可粉含量高的加工食品对健康益处更大。然而,过期的可可粉品质会下降,可能出现结块、发霉等变质现象,此时不宜食用。过期的可可粉可能产生未知毒素,摄入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、感染加剧,甚至引发神经损伤和骨质疏松等问题。